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第一教育】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用“乐学”的种子,唤醒“诚勇”少年内在的科学热情

第一教育

编者按

今年9月,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和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将在安徽举行。

今天的论坛主题为“科学教育:现实使命与实践方略”。作为论坛的先导活动,四地教育报刊总社(宣传中心)派出联合采访团,奔赴四地8所学校进行深度采访,探访各所学校中鲜活的科学教育的实践。

近日,第一教育将陆续推出“长三角巡访”系列报道。第一期带大家走进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在校园“能量场”器械运动中感受“能量守恒”的魅力;在超级工程室,合作探究创造一座“吊桥”;在智造社团,写一段让学校吉祥物“乐乐”唱出歌声的编程……走进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记者看到学生们在这所百年名校校园的各个角落开展科学探索的场景。

锡师附小创办于1913年,首任校长顾倬提出“诚勇”的校训,旨在培养“诚”朴谦逊、“勇”攀高峰等特质的“诚勇”少年。这样的少年天然带有科学家精神。百年来,“诚勇”文化始终传承,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则。1985年,学校开始实施乐学教育,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至今还能看到当时学生开展航模研究的影像记录,也成为锡师附小较早开展科学教育的见证。1990年,学校成为国家教委首批推广愉快教育经验的七所学校之一。如今,学校以“诚勇品格,乐学精髓”为鲜明底色,聚焦科学教育的环境改造和教师综合育人的能力提升,开展了“科学 ”教育探索。

科学加:跨学科推动综合育人

教育为科技服务,教育要培养科技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学校乐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正是培养创新儿童,这也是我们开展‘科学 ’方案的育人目标。”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张明霞向记者介绍,2023年,学校推出“科学 ”方案,致力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好科学教育。

“怎样从科学走向学科,再从学科走向科学?”张明霞认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不单单是科学教师的事,其背后蕴含了综合育人的理念,可以由各学科教师共同推动,但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学校开展了跨学科教师综合育人团队建设,进行科学教育跨学科课程的探索和研究。比如,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研究报告,可由科学和语文教师共同配合;研究蜂巢原理,需要用到数学、科学知识;科学和音乐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乐器进行演奏。这种跨学科的“文理兼修”,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思维。

另一方面,学校也将“科学教育”的理念融入每一位教师的意识中。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自己任教的学科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锡师附小教育集团办公室副主任、信息科技组长诸康俊向记者介绍,前不久,在一节机器人科学知识普及课中,学校设计开发了让机器人“重走长征路、唱红歌”的路线。这样的课程,就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教授编程、音乐教师录制音频、班主任讲解红军故事,几位老师共同配合完成了这门课。“而这门科学知识普及课本身也可以说是一次红色教育,学生既学到了机器人知识,也学习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诸康俊表示。

此外,记者了解到,学校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根据年龄特点确定科学研究的内容,以生活中的真实科学问题为导向,借助“生活 ”“技术 ”“学科 ”等研究路径,综合语数英音体美等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全面推进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调查、立项、研究、实践和汇报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探索科学方法。

“我们还强调科学教育的人文属性,注重让学生树立科学审美意识。”副校长高纯介绍,学校邀请了学生家长、科研工作者于真每学期都走进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中的美育”讲座,让学生感受科学之美。“通过学习,学生提交的数学小报、自然笔记等等精美了很多。这门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播下了审美的种子。”高纯表示。

科学佳:拓宽场域,加深科学教育烙印

发光悬铃木、旋转圆椅、旋转飞翼、百变色彩、跷跷板……在校园里的“能量场”“力学场”两大科学活动场地,充斥着学生欢乐的身影。“我正在骑的是发光悬铃木,骑车的动作可以将...内的化学能转换为车轮动能,传动系统又将动能传递给发电机组,最终动能转换为电能,这棵悬铃木就可以发光了。”五(2)班郑文睿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能量场”里的科学奥秘。

为拓宽科学教育的学习场域,学校打造了“3 N”教室,包括普通教室、学科专用教室、主题学习教室、角落教室等。其中,主题学习教室,包括湿地文化馆、安全文化馆等,提倡让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真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角落是儿童觉得最隐秘的地方,凡是隐秘的地方,都是激发起儿童探究欲的地方,是儿童真正喜欢的教室,能够体现儿童在角落教室中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希望:学生能享受童年,始终保持探究欲望。

学校坚持将乐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在校园中打造了多个科学“基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能量场”“力学场”呈现了能量学、力学领域的知识;弘毅楼的“科探长廊”、机械研玩社聚焦物理学、机械学的基础知识;教学楼五楼打造了“生命的起源”长廊。教师讲授相关知识时,可以带学生来现场体验、感受,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知识。

第一教育

大国工匠、附小校友顾秋亮,为学生上工程课

第一教育

学生在智造社团做编程实验

第一教育

在人工智能竞赛现场,学生现场编程解决问题

比如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带学生来“力学场”体验跷跷板。回到学科专用教室后,再学习理论知识概念。老师也可以带学生一起研究杠杆,最后到工程实验室里做杠杆。“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从一个概念,到一个原理,到一个模型,再到一个创造,最终成为一件产品的全过程’,真正激发学生思考、动手、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张明霞认为,这一过程可以让科学课程真正落地,让科学精神真正烙印于学生的成长过程。

科学嘉:科学的种子已经播下,科学的未来值得期待

“我设计的是一款可自发电的激励跳绳。这块突出的板子下有齿轮可以感应使用者的跳动频率,齿轮下面还有小型发电装置。只要一直跳,这个设备就可以持续发电。”四(3)班周家熠是位科创小达人,他在社团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创作了一款有趣实用的科创作品。“很多人喜欢运动,但有时候不能坚持下来。我希望可以用这个设备激励同学们多跳绳、多运动。”周家熠也因为这份作品成为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学生。

像周家熠这样热爱动手、擅长科创的学生在锡师附小还有很多,得益于学校高效、全方位落实科学学科实践,每名学生都可参加学校科学实践,如眼界课程、社团课程、开物间、格致坊等等。

在智造社团,四五年级的学生正在按照一张乐谱编写代码。原来,他们在将校歌写到编码中,这条代码连接着学校的吉祥物“乐乐”。一旦编写成功,“乐乐”就可以唱出校歌了。信息技术教师周盈嘉向记者介绍,这门社团课可以学习操作小机器人,有时会涉及音乐、榫卯、Logo设计等多个领域,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报名的人非常多。

“超级工程室”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动手社团课程,四到六年级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怎样做“航模”“拱桥”等等。工程室负责教师周加其向记者介绍,很多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格外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我还从学生身上看到了不服输、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正是我们开设社团的意义所在。”周加其表示。

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教育还需要突破传统学校的时空藩篱,把教育的时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教育的场域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校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区、扎根生活,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深度学习、创新创造。

学校邀请社区科技名人、社区少年宫、社区公益组织加入科学教育队伍,定期到学校开展“乐高大篷车”“比特实验室”“纸牌筑桥梁”“昆虫大探索”“播客做节目”等社团活动,受到广泛欢迎。

锡师附小和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与航空工业研究所、江苏特检无锡分院等科研单位联建,确立了“生物发酵实验室”“...医学馆”“科学素养拓展中心”“遨游一号太空科技馆”“石墨烯研究中心”等数十个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定期去基地参观和学习,拓宽科学视野,实践科学方法,链接前沿科技。

学校开设了“科学家”,导师辅导制度。学校开办诚勇系列科学竞赛,并聘请了一批有辅导意愿、有科研能力、来自无锡各大研究所的研究员和专家。针对一些有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孩子,实行专业辅导。

为了让学生在家庭也能开展科学学习,学校自2018年开创了“奇点”工作室。一方面通过“奇点”微信公众号发布科学知识,指导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创意作品、创新实验、创造发明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科研热忱,培养理性思维,灵动科学方法,埋下科学种子。

在这浓浓的科学氛围中,锡师附小涌现出了一批像周家熠一般颇具科学家潜质的“诚勇”少年。目前,在激发科学兴趣、发展科学思维、坚定科学信仰、践行科学方法方面,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与探索,进一步唤醒了“诚勇”少年内在的科学热情,进一步激发起“诚勇”少年科技报国的宏大志向。“科学的种子已经播下,科学的未来值得期待。”张明霞表示。

摄影|赵婷婷(部分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