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此词条收录于12/27,仅供参考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高洋建立的北朝的政权。因皇帝为高氏,又称高齐,历经六帝,享国二十八年。
北魏末年,将领高欢收编六镇鲜卑势力,势力壮大,成为北魏权臣。北魏分裂后,高欢被东魏封爵齐王、长期据守晋阳(今山西太原)。武定七年(549年),高欢次子高洋在父兄相继离世后,主持政务,并于次年迫使东魏孝静帝禅让,建齐称帝,史称北齐。之后,他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接连出兵,击退契丹、蠕蠕、山胡、库莫奚、 突厥、南朝梁等势力,北齐疆域随之扩大,国力日渐强盛。在他离世后,弟弟高演杀其子高殷篡立。 皇建二年(561年),高演离世,传位九弟高湛。高湛以及其子高纬在位期间,宠信和士开等恩倖势力,排斥汉族士人以及勋贵,官僚机构庞杂、百姓徭役繁重,国力持续转弱。此外,高纬还因为猜忌,先后斩杀了大将斛律光和宗室将领、兰陵王高长恭。隆化元年(576年),北周攻打北齐,高纬欲奔突厥不成,禅位于八岁的皇太子高恒。隆化二年(577年),京都邺城被北周军队攻陷,高恒与高纬逃亡途中被北周军俘虏,北齐灭亡。同年,北周以高纬参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为名,将高纬、高恒等人一起赐死。
北齐中央大致循北魏官制,地方分州、郡、县三级,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等;设骑兵省和外兵省分掌内外军事;确立了律、令两大类法典;外交上重北轻南;经济上沿袭了北魏均田制,另有所发展;畜牧业和商业较发达,农业、手工业取得了一定进展;文化上重视国史修篡,文学达北朝鼎盛,出现了邢邵、魏收等文学人物,由于崇尚佛教,北齐在书法、雕塑、石窟上都受到佛教文化影响;曾颁行《天保历》,制作过武平铁权;鲜卑族为北齐的统治阶层,社会风俗也出现了胡化现象,不重视雅乐,喜好杂乐和百戏。
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的注解中认为,东魏权臣勃海王高欢爵号为齐王,高欢之子高洋继承了他的爵位,且高氏本就是勃海人,而勃海是故齐之地,所以高洋建国时,将国号定为“齐”。后世为将之与南朝齐相区别,以王朝存在的先后为标准称之为后齐,以皇帝姓氏为标准称之为高齐,以南北朝分属为标准称之为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