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此词条收录于12/27,仅供参考
官制是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织制度,为了能够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历代都会组建一套职官制度。职官制度大体由“职”与“官”两部分组成。依制度令文之规定设立、依次正式除授者即为“官”;应局势需要,因事而设、临时差委者即为“职”。
中国的官制,由来已久,大约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建立了政权,逐渐构成了一套职官制度。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已有一套维护奴隶主专政的职官制度,即《周礼》所谓“体国经野,设官分职”。到了封建社会,尤其是秦统一后的各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官制,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有一套适应当时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经济情况的职官制度。
三皇五帝以物名官,始作官制。虞舜有天下,作六官,以主天地四时。夏后之制,亦置六卿。其官名次,犹承虞制。周成王制周礼,以天地四时名六卿。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直至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初承秦制,其后颇有所改。光武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废丞相与御史大夫,而以三司综理众务。
魏与吴、蜀,多依汉制。晋氏继及,大抵略同。后周之初据关中,犹依魏制。后别立宪章,酌周礼之文,建六官之职,其他官亦兼用秦汉。隋文帝践极,复废(后)周官,还依汉魏。至炀帝大业三年,行新令,有三台、五省、五监、十二卫、十六府。于时天下繁富,四方无虞,衣冠文物为盛矣。然终不能久,帝渐为不道,号令日改,官名月易,图籍散逸,不能详备。唐时官制多因隋制,虽小有变革,而大较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