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此词条收录于12/27,仅供参考
水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总人口有411847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的上游地带,即贵州省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水族的民族语言是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分三洞、阳安、潘洞等土语。此外,水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即水书。
水族可追溯于殷商时期,水族先民从中原南迁,逐步融入百越族群,到了秦王朝,统治者向岭南发兵,水族先民不得不从百越族群中迁徙出来,来到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活。唐代开元时期,统治者在黔桂交界环江一带设置羁縻抚水州,管辖统治当地的水族先民;而到了宋代开宝年间,统治者还设置荔波、陈蒙、合江等州,用来统治水族先民。到了元代二十八年,为了管辖水族先民,统治者在水族聚居地设立了云府。明洪武初年间,由于水族人民和统治者发生斗争,统治者发兵讨伐成功后,就驻军在当地,将士们也逐渐和当地水族人民相融。清雍正四年,统治者在水族地区增设贵州都匀府、都江厅(属都匀府)、三角屯州。辛亥革命后,三角屯州和都江厅分别改为三合县、都江县。抗战时期,三合县和都江县合并为三都县。
新中国成立后,水族建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了17个水族乡,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资源,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交通状况,带动了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水族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中,“水书”“端节”“马尾绣”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卯节”“都匀婚俗”获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水族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提高了教师素质和学校设备质量,还培养了更多的干部和科技人才。
水族主要崇拜祖先、自然、图腾和鬼神,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喜爱吃大米、糯米及酿酒,穿以蓝、青、绿、紫、黑等颜色为主的衣服,住干栏式房屋,将步行和水路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将水历作为民族历法,将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作为民族节日。此外,水族主要实行父母包办的婚俗,和以土葬为主的丧葬形式,拥有丰富的民歌、故事等民间文学,会跳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民间舞蹈,也会使用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民间乐器,喜爱赛马、斗牛、扳腰、棋类等体育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