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文》,此词条收录于12/25,仅供参考
壮文,包括方块壮字(壮语:????????,sawndip)、拼音壮文(壮语:Sawcuengh)等。是壮语的书写系统。其中,方块壮字是为了书写壮语借用汉字的字型或结构创造的文字。拼音壮文是一套使用拉丁字母来记录标准壮语的全音素文字,是壮语的官方书写系统。
相传壮族最早的文字是壮族创世神话传说《布洛陀·造火》篇中记载到的一种传说文字“本源字”,此外,在广西中西部出土的文物上发现了一些刻划符号。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用于书写上古当地原著民族的语言的一种原始的表意文字,被称为“刻画文”。大约在秦、汉时期,随着汉族文化在岭南的渗入,以及履行“书同文”政策的背景下,壮族失去了文字。唐宋时期,壮族人借汉字的字型结构以及“六书”的造字方法,创造了派生文字——“方块壮字”,又作“土俗书”“古壮字”。但方块壮字没有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异体字多,始终未成为正式通行的文字。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语音为标准音,即老壮文。1982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公布《壮文方案(修订案)》,确立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来记录和书写壮文,新壮文正式形成。
新壮文确立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来记录和书写,其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壮文音节的书写次序一般是“声母—韵母—声调”。恢复推行壮文以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出版了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了壮文干部课本,中师壮语教材和高校壮语文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文学杂志《三月三》也出壮文版。21世纪初,广西民族出版社已出版了教材、科普、工具书、文学作品等各类壮文书籍数百种,还有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译成壮文。拼音壮文正在发挥它的作用。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壮族群众对民族语言文字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壮语方言众多,语音、词源差异很大,汉语在壮族地区广泛使用等因素,壮文的推广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