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都语》,此词条收录于12/26,仅供参考
乌尔都语(Urdu,اردو),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国语,也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地理分布范围涉及到巴基斯坦全境,印度六个邦、中东地区等。截至2022年乌尔都语的使用人口约为1.04亿。
乌尔都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早在8世纪,穆斯林进入南亚次大陆,带来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这些语言和北印度的民间俗语萧尔斯尼语相结合,形成了早期的乌尔都语。11世纪穆斯林建都德里时,近代乌尔都语已基本形成。乌尔都语在中世纪和近现代成为印度次大陆的官方和文学语言,特别是在莫卧儿帝国时期(16世纪至19世纪)。到了17、18世纪,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乌尔都语取代了波斯语成为行政语言,在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方流行起来,尤其是在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众中。19世纪初期建立的威廉堡学院(Fort William College) 是乌尔都语文学现代转型中无法忽视的里程碑,在印度斯坦语系系主任约翰·吉尔克里斯特(John Both wick Gilchrist) 的组织下, 威廉堡学院作家将涵盖文学、语言、历史、宗教等各题材的的经典著作翻译改写成乌尔都语作品。经过威廉堡学院、德里学院、勒克瑙翻译局的多年积累和发展,乌尔都语开始走向成熟。1837年,英国殖民政府将乌尔都语作为北方多个邦的官方语言。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政策,重塑了印度的语言结构,清除乌尔都语中的梵语因素,使之成为伊斯兰色彩的语言。2015年7月,巴基斯坦官方就已经确认会放弃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而转向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教育和职业培训部与高等教育委员会共同做出指示:所有公立和私立大学都要使用乌尔都语作为官方语言,其法令、章程、网页页面也都要从英语翻译为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采用阿拉伯字母,通常从右到左书写。乌尔都语共54个音素,少数来自阿拉伯语。54个音素中有元音12个(5个长元音,5个短元音,2个双元音),辅音42个(16个清辅音,26个浊辅音)。乌尔都语从北印度的地方话,以及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并吸收了波斯语的大量成语和构词手段。英国统治印度时期,乌尔都语又大量吸收了英语词语。
乌尔都语作为印度次大陆的重要语言,影响了该地区的文化、艺术、社交和政治领域。它是印度次大陆丰富多元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为该地区的多元文化和社会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今,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和主要城镇,乌尔都语可能逐渐被主要使用的语言(如印地语、英语等)所取代。针对乌尔都语的语言危机,巴基斯坦最高法院2015年9月9日发布命令:要求政府部门将乌尔都语定为国家官方语言,全面取代英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