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参考消息】“大众困境”连发三道警示 | 参考独家

参考消息

德国大众,这个曾经在中国消费者中享有盛誉的品牌,到底怎么了?9月2日传出大众汽车可能在其80多年历史上首次关闭德国工厂的消息后,这家汽车巨头的诸多问题再次暴露于人前,也向产业界、政策圈敲响警钟。当前,“危机”或许正是大众汽车生存状况的主题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整个德国制造业的示警。

“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峻,新的参与者正在进入欧洲,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德国在竞争力方面正在进一步落后。”这正是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2日所发声明的内容,也恰当地点出了大众当前困境背后的两个危机:成本危机和竞争力危机。

大众汽车的成本危机,已经完全体现在数字上:今年上半年,尽管营收同比增长1.6%,但营业利润却下降11.4%。同时,全球销量约435万辆,略低于去年同期的437万辆。销量几乎不变,却出现“增收但减利”的尴尬,凸显成本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大众高管此前在向外界释放试探信号时,就多次就成本发出警告。例如在8月的财报会上,奥博穆就强调:“现在的问题是成本、成本、还是成本。”

参考消息

▲5月23日,工人们在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总部工厂里工作。(路透社)

成本这道“紧箍咒”还要从俄乌冲突以来能源价格高企和美国的“背刺”说起。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追随美国对俄罗斯能源实施禁运等措施,导致能源供应紧张和通胀压力加剧。美国借机向欧洲出口高价油气,进一步推高能源成本,进而对德国汽车制造、钢铁和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随着德国近年来推进大规模“减煤退核”等能源转型措施,导致电力系统运行成本增加、电价屡屡上涨。

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是一对“孪生兄弟”,但若能拓展主力市场、培育新增长点,缓解成本压力也就还有机会。可是,对大众而言,两个方向均遭遇“逆风”。就拿占大众销量30%以上的中国市场举例,大众曾在2001年以逾50%的市占率位居首位,2023年却大幅降至14%,与此同时,中国产品牌占比大幅提升。而在大众押宝的电动汽车领域,则远远被中国品牌甩在后面。在德国国内,大众则因为整体经济持续疲软而难以得到销量提振。

困境就在眼前,三道警示显而易见。

市场竞争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百舸争流,“躺平”则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优化产品服务始终是王道。大众当前竞争力危机的根源并非在于自己没有进步,而是未能跟上竞争对手更快的发展步伐。德国《日报》去年在评价慕尼黑车展上涌现的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时也不得不承认,德国厂商“在电池性能尤其是软件方面难与中国竞争者匹敌”。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动汽车领域还出现了“东学西渐”现象。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厂商能够在耗时比大众汽车短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推出性能良好、价格亲民且高度智能化的电动汽车”,而为了开展竞争,大众工程师们正致力于“从中国汽车业中探寻经验启示”。

其次,大众的问题是德国当前制造业困境的一个集中体现,背后凸显的是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荷兰安智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布热斯基说,大众的情况表明德国经济政策措施需要大幅加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中国与欧美产业政策的比较,探寻“中升西降”的密码。例如,美国《纽约时报》网站一篇文章就表示,中国大力支持清洁能源制造业等关键制造行业,其工业主导地位是由几十年来的经验所支撑的,“这种经验就是调动所有手段,同时鼓励私营企业展开激烈竞争”。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终究是保护“落后”,永远不会产生强大竞争力。一谈到大众汽车及其他欧美汽车巨头的转型困境,总有别有居心的西方媒体和政客拿中国说事,鼓吹通过加征关税等方式把中国竞争者隔绝在外。事实上,这种明显违背经济常识的聒噪连德国自己的车企都清楚行不通。将竞争者“隔绝在外”,并不会打乱对手进步的节奏,反而是将自己封闭在远离创新的舒适区内。正如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所警告的:从长远来看,来自中国的竞争将有助于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出更好的汽车,“开放的产业环境能够共同做大蛋糕,保护主义则会阻碍这一点”。

(更多国际新闻,参见《参考消息》数字报,可订阅或续订)

微信审核 | 陈向阳

内容编审 | 曹一鸣 王缅

微信编辑 | 董磊

热文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订阅《参考消息》

关键词推荐:贵阳车位出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