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此词条收录于12/26,仅供参考
赵恒(公元968年12月23日—公元1022年3月23日),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后更名为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赵恒被被任命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韩王,后改封为襄王、寿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赵恒被立为皇太子,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次年改元咸平。赵恒即位后,采纳宰相吕端的治国建议,同时起用老将曹彬为枢密使,重用李至、夏侯峤、李沆等人,政治清明,史称“咸平之治”。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州,双方数次交战,各有胜负。同年十二月(公元1005年1月)赵恒派使与辽订立盟约,以每年给辽一定银绢为条件,于澶渊定盟和解,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史称“澶渊之盟”。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公元1022年3月23日),赵恒驾崩于延庆殿,在位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十一月,加谥为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尊奉太祖、太宗的“祖宗典故”与“祖宗之法”为治国圭臬,从而构建了北宋的正常统治秩序。赵恒在位期间,进一步规范政治制度,如设开封府界,稳定设三司使,设龙图阁大学士,定百官俸,规范司法制度;为促进经济发展,赵恒减免租税,发展农业、增加禁榷、商税收入,设置估马场;军事上加强战备,积极防御;文化上崇道重儒,组织编修典籍,改革科举,发展艺术;外交上与辽国先战后和,对西北、西南各族主要是安抚政策。赵恒爱好文学,写过很多诗文,有《御制集》三百卷传世,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后世对赵恒的评价褒贬不一,《宋史》中评价赵恒为英悟之主,但封禅之事荒唐;南宋天台僧人认为赵恒为仁圣之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认为赵恒缺乏如太祖太宗般把握政治局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