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首先在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和泰安市郊大汶口镇发现而得名,其年代距今约6000-4200年,时间上可以划分为3个时期,早期距今约6000—5500年,中期约距今5500—5000年,晚期约距今50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的空间分布以泰沂山为中心,包括黄、淮下游的山东全省、江苏和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饲养业比较发达,饲养猪、狗、牛、羊、鸡等动物,此外,渔猎经济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大汶口文化的房屋有圆形半地穴式、方形平地起建式等,大多结构简单,面积不大,属小家庭式住屋。大汶口文化时期有拔牙风俗、枕骨变形等习俗,太阳、大山等为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贫富分化现象已产生,男女社会分工已十分明确,私有制经济成分已超过公有制。中期阶段家族私有制已经巩固,部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晚期阶段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商品生产业已出现并创造出图象文字。
截至2021年,已发掘的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曲阜西夏侯、兖州王因遗址等。大汶口文化最突出的手工业生产为玉器、骨牙器工艺和陶器生产等。大汶口文化用瓷土烧成的洁净白陶代表了中国甚至世界古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大汶口文化陶器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按颜色可分为红陶、灰陶、白陶、橙...陶等,其中背壶是大汶口文化所特有的器物。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合葬的出现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2021年,大汶口遗址入选“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是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这一文化将中国东方地区已知的史前历史由龙山文化提前了1500余年。持续的科学考古也揭示了大汶口文化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完整发展过程,从而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