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休》,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何休(129年-182年)字邵公,汉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县)人。何休为人质朴,不善言谈,以父仕少府,诏拜郎中、但非其所好,不久以疾辞去。太傅陈蕃征召,何休始参与政事,后蕃遭党锢之祸,休受牵连,遂闭门不出,读书著述。党锢之祸解,何休出任司徒,拜议郎,再迁谏议大夫。何休拜博士羊弼为师,一生笃志学,精研六经,注《孝经》《论语》等,皆发明古训,据《春秋》驳汉事六百余条,深得《公羊》本意,与其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粱废疾》。何休又博览覃思,积十七年之功,作《春秋公羊解诂》世称何氏学,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论者谓其经学成就,世儒莫及。何休所著已佚,清人王谟《汉魏遗书钞》中有辑本。
在《公羊》学义例的发展过程中,何休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在日月例上就是他通过继承胡母生条例以及“比经推例”等方法,对《公羊传》日月时例的种种不足都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与完善。
(西元129-182)字邵公,东汉任城樊人(邻近曲阜)。父何豹,曾任九卿之中的少府,何休依据汉代官员子弟可荫任为中低层官吏的制度开始任官。
何休精研六经,特别喜爱《公羊春秋》,并且加以训诂,作为治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