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武王伐纣,又称“武王克殷”、“武王克商”、“牧野之战”,是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领周部落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商朝晚期,周部落聚居在渭水一带,以农耕为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族势力壮大。商纣王为遏制其发展,便将周文王囚禁于羑里。文王回国后,整顿吏治,不断向外征伐扩充领土。武王九年(约前1048年),周武王前往盟津(今河南盟津东)检阅部队,当时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后班师返回。武王十一年(约前1046年),在盟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讨伐纣王。二月甲子日凌晨,周武王召开誓师大会,联合各地诸侯势力,与商军在牧野交战,过程中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通过周族的不断发展壮大,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彻底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全面发展。武王伐纣胜利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成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开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极其深远。
周始祖弃(后稷),传说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位于沮水和渭水交汇处的西侧。公元前17世纪初,因为遭到商人的攻伐和西北部游牧部族的侵扰,周部落离开渭河,迁徙到泾水中游。到古公亶父为首领时,因受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南麓的周原上,建造了周京岐邑定居下来,制定了取代商朝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