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王弼-中国古代经学家、哲学家

王弼

《王弼》,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金山县)人,汉末著名士族王粲的侄孙,三国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

      王弼自幼聪慧,喜爱老子学说,十几岁时就能与别人辩论。还未成年时,就与裴徽谈论“圣...无”的问题,被何晏称赞“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在正始中期,何晏推举王弼任黄门侍郎,未采用,被曹爽补用为尚书郎。曾与何晏、钟会讨论“圣人”有无喜怒哀乐问题,与苟融讨论《周易》大衍义等,才华被人赏识。正始十年(249年)因事免官,后病故,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王弼在哲学上多有建树,提出“以无为本”“崇本息末”“圣...无”“得意忘象”等哲学主张。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道德经注》《老子指略》等。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弼集校释》首次汇集了王弼留存于世的全部著作,并加以校释。此外,他还著有《周易大衍论》《易辨》《周易穷微论》《论语释疑》等作品,均已佚,仅有部分在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正义》的引用中留存。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王弼出生,至正始四年(公元243年)王弼17岁时,玄学思想初步形成。当时裴徽任吏部郎,到王弼家中拜访。裴徽见到王弼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就问他,为什么“无”这一概念很重要,老子一直谈论,但是作为圣人的孔子却不多谈论。王弼认为是因为圣人“体无”,“无”这一概念无法言说,所以不说。这一谈论不久后被傅嘏听到了。当时任吏部尚书的何晏也认为王弼与众不同,发出了“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