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赵鞅(?—公元前476年),即赵简子,中国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
赵鞅出身于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其父赵景叔赵成去世后,赵鞅继承赵氏家主,成为晋国正卿。同年赵鞅便代表晋顷公于黄父[a]召开诸侯之会,并在次年出兵为周王室平定王子朝之乱。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赵鞅与其余五卿合力,六卿共同诛灭晋国公族祁氏、羊舌氏,次年,赵鞅、荀寅于汝河之滨铸刑鼎,明令刑罚,赵鞅在封地推行改革,吸引人才、降低赋税。晋定公十年(公元前502年),齐国讨伐鲁国,士鞅、赵鞅、荀寅率军救援鲁国,与鲁国会盟。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鞅始建晋阳城,同年赵鞅为报齐为卫伐晋夷仪(今河北邢台西)之事而率师伐卫,并废长子伯鲁,立赵毋恤为太子。第二年,赵鞅代理范鞅执掌国政,逐渐掌握晋国朝政大权。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鞅因卫国进贡奴隶之事杀死邯郸午,邯郸午的儿子赵稷反叛,勾结中行氏和范氏联合攻赵,赵氏与韩氏、魏氏、知氏联手,范氏、中行氏兵败逃往朝歌(今河南淇县)。四年后,齐国支援范氏与中行氏,在铁(今河南濮阳西北)和赵氏进行决战,赵鞅获胜。晋定公三十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邀请晋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会盟,赵鞅陪同晋定公出席,为晋国争取先歃血的权力,吴国让步。两年后卫国内乱,赵鞅先拥立卫庄公即位,后在卫庄公倒向齐国阵营后两次伐卫。但由于齐国的干涉,赵鞅的计划最终落空。晋定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75年),赵鞅病逝,谥号“简”,史称赵简子。
作为晋国的正卿,赵鞅雷厉风行,果敢刚毅,他极富远见和战略眼光,锐意改革,营建保障;在与六卿的斗争中,能够形成统一战线,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战胜对手。当代学者张晓旭这样评价赵鞅:赵成之子赵鞅带领赵氏家族东山再起。赵鞅执掌晋政期间,输王粟、铸刑鼎、安抚六卿,稳固晋政,为其子赵毋恤最终三家分晋、化家为国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