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公司的预算怎样做,怎样做好预算?

预算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公司的目标、业务计划、市场环境、内部资源等。以下是一些制定预算的基本步骤:
确定公司的目标和业务计划:预算是为公司的目标和业务计划服务的,因此,在制定预算之前,需要明确公司的目标和业务计划,了解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分析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了解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对于制定预算至关重要。需要对市场进行调研,掌握市场供需状况、价格水平等信息;同时,也需要对公司的内部资源进行评估,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
制定预算:根据公司的目标和业务计划,结合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分析结果,制定预算。在制定预算时,需要将预算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业务单元,确保预算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考虑预算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以便应对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
监控和调整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定期对预算进行监控和评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预算存在不合理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需要进行调整。在调整预算时,需要重新审视公司的目标和业务计划,以及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情况,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总之,制定预算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预算方案,才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怎样做预算

一、抓住预算的定义
谈到预算,首先就要明确一个问题,预算是什么?预算的定义见仁见智,由此产生了很多个不同的版本。笔者认为,管理大师德鲁克对预算的定义最为深刻而准确:“预算是整合各项业务计划的逻辑框架”。这个定义一方面指明了预算的第一要素:即以业务为基础,通过对业务计划的整合实现总体目标;另一方面,说明了预算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预算逻辑。只有合理有效的预算逻辑才能将各类业务计划有效连结起来,形成服务于整体目标的行动计划与资源配置方案。
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建设时,首先需要紧紧抓住预算的定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完成预算建设实施前的调研。既需要详细了解和梳理企业的业务,又需要整合客户各项业务的逻辑,如业务模块内部、业务模块之间的逻辑,以及组织之间的逻辑、财务的逻辑和科学、现实的逻辑。
二、准备期需了解的七大问题
为提高预算体系建设的效率,保证预算体系建设的效果,企业在预算系统建设前,有必要对企业整体资源配置构筑一个逻辑框架。这个框架要体现各组织的工作内容和结果,消耗的资源和获取的资源等信息。在这个框架中,组织、业务计划、结果之间依靠相对合理的逻辑进行联系。总体来说,在预算体系建设的准备期,企业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
(1)组织机构有哪些?      
(2)各组织的职责及业务是什么?
(3)影响业务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销售的产品、区域、渠道等?
(4)业务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如销售、生产、采购、现金流之间的关系?
(5)业务运行的组织职责怎样划分、怎样衔接?
(6)各项业务能够带来多少资源、消耗多少资源,决定资源多少的因素是什么?如,销售能够带来的现金流多少取决于合同执行进度,投资所需资金支出取决于投资项目的规模及周期。
(7)核算体系科目怎样设置(体现对资源的分类,见表1),账务处理的政策及特殊的分录处理(体现对资源的获取、转移与消耗的数量逻辑关系怎样?
其中,编制表单、控制方案、分析方案解决的是方法、工具层面的问题,流程关注的是各项具体工作的责任划分及衔接问题,制度则从组织、原则、内容、程序等方面对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制度性保障。
三、理清预算工作的顺序
在全面预算管理建设工作开始后,哪项工作应该成为方案中的第一步?答案是预算考核指标的设计。
一些企业会以设计预算编制表单作为方案的第一步。然而,在项目开始阶段即介入这项工作,可能会因对企业管理重点及组织定位理解不够而造成表单设计缺乏重点,也可能会因对一些组织的独特定位理解不够精确而遗漏一些组织应负责的业务预算编制,或编制了一些组织不负责的业务预算,造成预算编制效果欠佳,甚至影响考核目标值的确定。
通过对预算考核指标的研究,可以对企业各类组织的定位及管理重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在设计预算编制表单时把握重点,契合组织定位,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四、分步实施
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设计有时会面临两难:企业希望对预算管理进行大的变革,但很多现实情况却往往对此形成了很大阻力,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实施?企业必须权衡。
就目前中国企业的现状而言,以近期目标体现方案的可行性,以远期目标体现方案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并分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设的做法显然更可取。
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方案实施的因素主要涵盖业务的规范性、核算的规范性与核算的细度等方面。譬如产品和材料的分类标准没有建立,销售预算难以细化到产品,采购预算难以细化到材料类别;费用核算的明细科目没有规范,费用控制就难以细化到明细科目;成本核算没有按照标准的产品分类建立成本对象,或核算方法不规范,使成本的控制和分析不能细化到产品;分公司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核算不准确,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考核指标无法落实等。
此类问题如果短期无法解决,企业就需要进行策略建设,给出相应的替代方案作为短期实施目标,提出在业务及核算进一步规范情况下的远期方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未来改善方向做出明确规划。

怎样做好预算?

预算可以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分别采用相应方法进行编制。主要方法有:
1、固定预算:根据预算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编制的预算,一般适用于固定费用或者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如固定成本等。
2、弹性预算:在按照成本(费用)习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预算,一般适用于与业务量有关的成本(费用)、利润等预算项目,如变动成本、混合成本等。
3、增量预算:在上期成本费用的基础上根据预计的业务情况,再结合管理需求,调整有关费用项目。
4、零基预算:是对预算收支以零为基点,对预算期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或者各项收入的可行性以及预算数额的大小,逐项审议决策从而予以确定收支水平的预算,一般适用于不经常发生的或者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如对外投资、对外捐赠等。
5、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
(1)定期预算是以不变的会计期间作为预算期。多数情况下该期间为一年,并与会计期间相对应。
(2)滚动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期间脱离,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的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间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的长度(一般为12个月)。适用于季度预算的编制的销售预算、生产预算。

怎样做预算

一些企业从下而上去做预算,老板让各个部门的经理和员工自己定明年的计划。这样做的思路是:如果员工自己把下一年的任务算出来,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老板就不必自己拍脑袋了。有的企业是从上而下做预算,老板根据自己对市场和客户的了解,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提出很高的目标,要员工做的事情不是讨论这个目标是否能做到,而是怎样做到这个目标。通常员工虽然不认可老板定的目标,但出于对老板的敬畏,即使自己做不到也被动接受这个目标。
这两种做法共同的结果是让企业失去应有的增长机会。
第一种做法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通常员工和部门经理们的思路是从过去看未来,而不考虑未来和过去应该有本质的不同。他们的逻辑通常是:我今年有100个客户,明年再增加20个客户,减去明年要丢失的10个客户,我的10%的增长就确定了。他们很少考虑更多但是更根本的变量和条件,例如新产品出来会怎么样?人手增加30%会怎么样?改变销售模式会怎么样?产品提价会怎么样?增加销售渠道会怎么样?增加办事处会怎么样?把客户重新分类会怎么样?用其他方式增长,通常不在他们的经验范围内。
但根据过去的做法计算未来得出的肯定是保守而错误的目标。真正的未来在于改变过去的做法。我面试时要回答的那个“零基准预算”的问题,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零基准意味着做预算的时候不是把过去的数字简单地映射到未来,而是推倒过去的一切,从零开始问自己,如果有这样或那样的条件(产品、人力、模式等),我们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第二种做法的问题不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老板的逻辑是:我知道要求100%的增长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我要求100%,最后实现了50%,也比由员工提出的20%要好得多。但事实是这样的,老板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50%的增长,反而连本来可以达到的20%也得不到。我在很多客户身上连续很多年都发现这样的事实。
这样做的老板都忽略了预算过程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参与预算的每个人都相信预算和了解预算背后的逻辑。老板拍脑袋做出的预算大家不认可,也就没有人会认真地去执行。所谓的目标就不是目标,而是一个笑话。通常连老板也不相信这样的目标,他不会按照这个目标配置相应的资源,例如增加人手或其他投入。而没有投入,预算目标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好的预算要求企业完成从上到下以及从下到上几个轮回。在轮回的背后,是对于公司未来认真的讨论。不仅老板的意见重要,员工的看法也一样重要。在这个讨论甚至是争论的过程中,老板主观的想法被修正,同时员工局限也被老板的超前思路打破,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可行的预算,同时也是最大程度被所有人接受的预算。既可行,又被大家认可,这样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几乎和孙子齐名的兵法大师吴子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预算的过程其实就是胜而后战的过程。管理就是胜而后战。

文章说明:本文收集于网络,仅作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