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伊利汗国-元朝西北宗藩国之一

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伊利汗国,又称伊儿汗国[1](Ilkhanid/Il-Khanid dynasty,1256年-1335/1355年),[2]因旭烈兀及其继承者自称伊利汗而得名[3],是旭烈兀[1][4]建立的政权[5],属于蒙古帝国分裂后的四大汗国之一[6],也是中国元朝的西北宗藩国[1][6],其在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统治西亚大部分地区[1][3]。

      伊利汗国的位置大约在今日中亚南部至西亚一带,首都最先在蔑剌哈(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后一度迁至苏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第七代大汗合赞时,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发展经济,统一度量衡和币制,奖励学术,[7]国势最盛。1335年第九代大汗不赛因死后,统治集团内讧迭起,权臣、大将各自拥立大汗,纷争不已,汗国解体。至1355年,钦察汗国札尼别汗攻破大不里士,伊利汗国彻底灭亡。[3][1]

      伊利汗国史是蒙古帝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伊利汗国在西亚上承阿拉伯帝国、花剌子模帝国和塞尔柱帝国,下启帖木儿帝国、伊朗萨法维王朝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世界中古史、西亚史、中国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8]

      伊利汗国(西里尔字母:Хүлэгийн улс;拉丁转写:Hülegü-yn Ulus;英语:Ilkhanate)因其统治者称“伊利汗”而得名。“伊利”(il),[9]属突厥语,本义为“臣服、服从”,这个词在唐代音译时已常作“伊利”。近代以来的部分中国学者把伊利汗国称为“伊儿汗国”。在元代,“伊儿汗国”不符合元代译音用字规律。因此取《元朝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元史分册》的译法,称为伊利汗国。这一译法也为一些通行的历史教材所接受。伊利汗国也可以直接被称为“旭烈兀兀鲁思” ,或“波斯汗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