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孔颖达(公元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少年时曾跟从隋代经学家、天文学家刘焯学习。隋炀帝大业初年,推举“明经”的优秀人才,被授予河内郡博士。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征召他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唐高祖武德九年,晋升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贞观初年,封为曲阜县男爵。转给事中。贞观六年,被任命为国子司业,一年之后又迁太子右庶子,协同魏征撰修《隋史》,并兼任散骑常侍。贞观十一年参与编撰《五礼》,书成之后,晋升为子爵。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主持太学,又奉诏与颜师古等人编写《五经》义训。贞观十六年书成,钦定名为《五经正义》。十八年,其画像被悬挂在凌烟阁,以示荣宠。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追谥封号宪。[1]
孔颖达主持编撰《周易正义》,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虽以王弼、韩康伯《易注》为本,但并不排斥其他各家之学,首创易义与易象互补之说。以物象和义理相统一的观点解释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通过对“大衍之数”章和“易有太极”章的解释,提出自己的太极观。以道体器用解释有和无,并以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为道为无,以“自然无为”说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1]
孔颖达一生主要功绩在于主持修撰了《五经正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结束了自汉魏以来的经学内部宗派林立党同伐异的局面,对唐代以前的经学作了一次全面总结,适应了唐朝政治一统的需要,被唐太宗称为“关西孔子”、“伏生再世”。同时,《五经正义》成为此后很长时间内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对隋代形成的科举制度的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在通行世界的“文官制度”学习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孔颖达是从衡水大地上走出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