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四库全书总目》介绍了清朝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zuǎn]修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业书,名叫《四库全书》。在纂修期间,对採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没有采入的书籍,都会分别编写内容提要,后来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彙成一书,就是《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
《四库全书总目》全书共二百卷,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每一大类、小类的前面有小序,子目的后面有案语,扼要地说明这一类著作的源流以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每一类的后面,还附有“存目”,“存目”中的书籍,是经纂修官们校阅,认为价值不高,或它们的思想内容有对于封建统治不利,因而不会收入《四库全书》中的[1]。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书,有3461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上包舌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书籍收辑更为完砽[yòng])。这一万余种的书籍,每一种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而且又有系统的分类编排,对于了解古代的各类著作提供了方便[1]。
该书,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百卷,[清]纪昀(1724—1805)总纂。全书200卷。著录图书3401种,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