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此词条收录于12/30,仅供参考
红巾军是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以宗教组织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起义军以红布为旗,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或红军,又因烧香礼拜弥勒佛被称作香军。[1][2]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问题日益加剧。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和刘福通率先在颍上县起义。因起义军都以红巾包头,所以被称作红巾军。与此同时,白莲教徒彭莹玉等人在蕲州起义;淮北地区的芝麻李等人攻占徐州;布王三建立“北琐红巾军”和孟海马建立“南琐红巾军”,在南阳、襄阳、荆门一带活动;江淮地区的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统称元帅,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西北)起事。各路起义军都以红巾为标识,统称红巾军,但彼此独立、互不统辖。北方红巾军以刘福通为首,建立龙凤政权,在进攻元朝的过程中,义军将领张士诚叛投元军,导致北方红巾军被元军和蒙汉地主武装击败。南方红巾军中,徐寿辉在蕲水称帝,建立天完政权。后来起义军发生内讧,徐寿辉的部将陈友谅将其谋害,在武昌称帝,改国号为汉。布王三的“北琐红巾军”和孟海马的“南琐红巾军”,均被地主武装击溃。濠[háo]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死后,部下朱元璋取代其地位,并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政权互相兼并。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也向朱元璋投降,至此红巾军彻底覆灭。朱元璋统一东南地区,随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2][3][4][5]
红巾军撼动了元政府的腐朽统治,推行“摧富益贫”政策,实践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并缓和了土地问题,及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6]历史学家邱树森认为,北方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是最有力地打击了元朝的有生力量,为后来朱元璋最后灭亡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学者刘孔伏、潘良炽都认为,以红巾军为主的元末农民起义,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对朱元璋在吏治、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
白莲教首领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第八世孙,宣扬“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与刘福通等在颍上组织农民起义。起义军均以红巾包扎头部和红布为旗,故被时人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又因烧香礼拜弥勒佛被称作香军。[4][8]历史学教授胡阿祥认为,红色既有象征赵宋火德之意,又符合“弥勒佛属红色”的宗教信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