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号鹤庼,[1][2]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光绪进士,获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的文学、法学荣誉博士学位。[3][4]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5]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旗帜性人物。他1892年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得翰林院编修;1898年返回老家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901年被评为南洋公学总教习;次年参与创办中国教育会,任会长;1907年前往德国深造,此后,蔡元培还曾去往法国、比利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考察和从事学术研究;[6][7]辛亥革命时期为爱国社、光复会的主要创始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个法令《大学令》[8]和《中学令》;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长。1928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9][3]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0][3]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6]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横跨学政两界,既是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又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人。[11]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在教育方面强调“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有《中国伦理学史》《中国人的修养》等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