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温室气体-大气中主要吸收地面辐射的气体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是指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常见的温室气体有水蒸气、二氧化碳(CO2)、甲烷[wán](CH4)等,由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并非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且水蒸气也不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通常所说的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N2O)、氢氟[fú]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等。

      1896年,瑞典物理学家斯万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首次对温室气体与气温的关系进行研究。此后,人们对温室气体的研究逐渐展开。1997年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纲要正式规定削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其他气体不同,温室气体是大气中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气体,它允许太阳辐射进入并阻止其反射,从而实现提高地球温度的作用,并刺激温室效应的产生。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亚氮,它们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25%、15%及4%。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甲烷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站观测到的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2022年达到417.9±0.2ppm。温室气体排放会引发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加速冰山的融化,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如建立健全核算监测体系、制定温室气体排放规定、优化能源结构等。

      1896年,瑞典物理学家斯万特·阿伦尼乌斯运用简化能量平衡模式首次对温室气体与气温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当二氧化碳浓度由300ppmv[a]增至600ppmv时,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5℃。由此,阿伦尼乌斯首次计算出地球表面温度与二氧化碳浓度成正比。20世纪40年代,人们开始着手研究温室气体与气温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急速升高,气候变暖趋势日趋明显。在20世纪后期,科学界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导致全球气温大幅上升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逐渐形成共识。1997年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纲要规定“将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以防止气候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