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义田》,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范义田(1909—1967),字楚耕,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他自幼聪明过人,六岁就能创作对联,七岁已能撰写数百字的文言文。尽管早年辍学,但他通过自学广泛涉猎了《四书》、《五经》、老庄哲学、唐诗宋词以及梁启超、鲁迅、陈独秀、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范义田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尤其专注于中华民族史的系统研究和中国各民族及族群历史源流、关系的考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研究成果。
范义田的职业生涯始于1928年,当时他考入丽江县教育局师资训练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并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创作小品文。他还积极倡导社会改革,组织了“青年会”,并与当地恶势力进行了斗争。1930年,范义田前往昆明,在军队中担任录事,随后转行至袜厂担任记账员。不久之后,他在省教育厅获得了三等科员职位,并因其卓越的文采受到了厅长龚自知的赞赏。1931年,范义田进入官费师范学院深造,期间他接触了进步书籍,接受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并发表了多篇文章,包括《中国教育之病态》和《词与诗的关系及其形成发展》,这些文章后来被收录于《东方杂志》。此外,他还与同学共同创办了《南荒》杂志,但由于政治原因被迫停刊。范义田还组织了“昆华读书会”,并在龚自知的帮助下避开了当局的迫害。他曾任职于省立丽江中学和石鼓两级小学,担任教员和校长等职务。1934年,应龚自知之邀,范义田回到昆明参与筹备“云南日报社”,并为教育厅边地教育委员会撰写了《云南边地民族教育要览》。1936年7月,他成为了省立丽江中学校的校长。1938年春天,范义田前往武汉考察战地教育,并在那里遇到了周恩来等人。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推荐下,他前往延安参加了“抗大”的学习,但在生病后返回武汉继续治疗。在此期间,他加入了“抗战教育研究社”,并在《血路》杂志上发表了《论战时教育》等文章。1940年春季,范义田担任了《云南日报》的编辑。1942年秋季,他应邀来到大理喜洲五台中学任教,并利用这个机会考察了唐南诏和宋大理政权的历史遗址,深入研究了云南民族的历史,并完成了《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一书,该书于194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4年底,由于健康问题,范义田以滇西北督学的身份回到了家乡休息,并负责监督剑川和丽江两县的教育经费分配工作,同时推动了乡村小学免费教育的实施。在1945年至1948年间,范义田在家专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先秦文学,完成了《周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论先秦诸子思想大系》和《屈原概论》等数十万字的专著初稿。1950年代初期,范义田遭受了一些挫折。1953年,他被调至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担任特约研究员,并在《文史哲》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一次遭遇了不幸,最终因病未能得到及时医治而逝世。
范义田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不仅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还在多个学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教育、文学、历史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史和先秦文学的研究尤为深入。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被认为是近代云南学术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方法严谨、立意深远的学者。范义田的代表作之一,《中国教育病态的诊断》一文,后来被选入《中国百科全书》,显示了他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