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此词条收录于12/28,仅供参考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联系南亚、东南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东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商贸、交通线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是”丝绸之路“的延申。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随后,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wǎn]在《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中国的丝绢贸易有海路和陆路两条商道。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陶瓷交流史》一书中正式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由于简明易懂,很快被大众和媒体接受。此外,海上丝绸之路还拥有别称“陶瓷之路”“茶叶之路”等。
海上丝绸之路大致可分为两条主航线: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从中国通向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南海航线从中国通向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这两大航线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网络,并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延伸、拓展。其中,南海航线为主线,东海航线占据次要地位。东海航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建立时期(约公元前1112年左右),南海航线则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约起始于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总体来说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发展于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逐渐兴盛,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到了16世纪明代后期由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海禁政策”的实行而逐渐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环球海上航线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西方列强远侵中国的炮舰之路,标志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彻底衰落。近代时期,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2013年,总书记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海上丝绸之路焕发新生机。
总体来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具体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为: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海上丝绸之路横跨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的重要海上洲际贸易通道,连接地区包含亚欧非三大洲,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到了明代郑和通过这一航道七次下西洋,更是开创了和平外交和经贸的航海模式。直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仍然焕发生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海上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如中国瓷器和茶文化随着海上丝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还催生出了沿线一批重要城市,如广州、泉州、宁波、南京、占城、古里、阿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