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此词条收录于12/28,仅供参考
黎族,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现有人口1602104人(2020年),其中有约85%的人聚居在海南省,其余散居在广东、贵州等省。黎族有本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但没有专门的文字,现在的黎文是1957年在中国和政府帮助下基于拉丁字母创制的。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通用汉文。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黎族的远古祖先在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逐渐从大陆沿海地区迁入海南岛。“黎”这一族名最早出现在唐朝德宗年间(780-805)的文献中,但早在汉代史籍中就已有关于海南岛及其土著居民的、较为详细的记载。历史上黎族经历了较长的原始社会时期,西汉时郡县制在海南岛设立,黎族原始社会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由于海南岛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出产玳瑁、犀角、广幅布等奇珍异宝和各种热带蔬果,大批汉人也陆续进入海南岛定居或进行通商贸易,黎汉两族来往日渐频繁。此后随着中央政权在海南岛统治的逐步加强,黎族地区的封建化也不断加深,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明、清两代时,靠近汉族的黎族地区已拥有和汉族趋于一致的生产发展水平,仅山区腹地还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黎族人民步入崭新的时代。特别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和政府的帮助下,黎族地区原本较为落后的生产情况有了很大改变,黎族人民因地制宜,形成和发展了热带农业、现代工业,冬季作物远销岛外。当地的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如黎族地区的黎母山、黎寨等景点。2001年黎族地区定点旅游饭店接待游客278.3万人,比1987年增加了31倍。
黎族信奉祖先鬼、山岭鬼、水鬼等原始宗教信仰,个别受汉族影响大的地区亦信奉佛教、道教、基督教,只是仍未脱离原始崇拜的影子。宗教祭祀活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结婚、丧葬、生产、治病等都需请宗教仪式主持人来做祭祀仪式。黎族医药也十分具有特色,由于黎族地区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疠[lì]之地”,易受疾病侵袭,且黎族人民多居住于山中,常常遇到被蛇咬伤或摔跤骨折的情况,草药这一较为便捷的治疗方法便被黎族百姓利用起来。黎医集采药、诊病、用药、护理于一身,代代相传。黎族文化丰富多彩,织锦工艺、独木器制作都较为发达,黎族民歌、打柴舞、骨器制作技艺、三月三节等还被列为了中国非物质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