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此词条收录于12/28,仅供参考
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又称“宗教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这场战争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三十年战争在政治上确定德意志分裂,经济上使德意志衰败,国际关系上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改变政治格局,提升法、瑞等国地位。
17世纪后,神圣罗马帝国内皇权衰微,诸侯林立且纷争不断,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尖锐对立,这是内部矛盾。外部方面,法国、丹麦、瑞典、荷兰、英国等周边国家因各自利益密切关注其局势,法国欲使德意志分裂以称霸,丹麦与瑞典觊觎其领土和港湾,荷兰与英国不想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1618年“掷出窗外事件”成为导火索,布拉格新教徒起义反抗天主教迫害,开启了战争。战争分为多个阶段,捷克阶段新教徒起义后独立又失败;丹麦阶段受多国支持出兵被帝国雇佣军击败并签约保证不干涉;瑞典阶段国王率军联合诸侯取胜后被打败;全欧混战阶段法国出兵与瑞典联合对抗哈布斯堡王朝。最终哈布斯堡王朝战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瑞典获地,法国得阿尔萨斯大部,德意志诸侯独立且帝位世袭受限,荷兰、瑞士正式独立,“教随国定”原则施行。此战争对欧洲政治格局、民族国家形成等产生了影响,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走向。
17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德意志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年)和“天主教联盟”(1609年)。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