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此词条收录于12/28,仅供参考
南明 (1644年—1662年[a])指明朝崇祯帝自缢身亡后,清军入关,明朝宗亲为了反清复明,相继在中国南方建立起的明朝政权的合称,历时18年。直至19世纪中叶,中国学者才用“南明”称呼这一历史时代。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占北京,次日崇祯帝朱由检在皇城内煤山自缢身亡,位于北京的明朝政权覆灭,随后,清军入关,但此时明王朝还存南方的半壁江山。同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弘光政权建立。次年五月,清军南下攻下扬州,随后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后押到北京处决,弘光政权覆灭。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八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不久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出任监国,改明年为监国元年,两个政权对立,削弱了明朝的抗清势力。次年十月,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随即被害。十一月,唐王朱聿鐭、永明王朱由榔先后在广州和广西梧州即位,清军在两个政权纷争之时进攻广州,广州沦陷,绍武政权覆灭,绍武帝朱聿镌自缢而死。之后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永历朝廷多次变换都城,直到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永历政权和孙可望、李定国等领导的大西军组成联合抗清阵线,抗清局面进入高潮,明清各有胜负。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军进攻云贵,贵州、云南等地先后失陷,次年八月,永历帝逃亡缅甸。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缅甸国王莽白将永历帝送交给清军,次年,永历帝及其家属在昆明被杀,南明政权灭亡。
南明政权灭亡后,地方仍有反清的势力,直到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抗清势力才全部覆灭。南明时期战乱频发,除了农民军起义之外,还有清军的大肆入侵,疆域面积时有变化。南明政权更迭频繁,国策所有不同,弘光朝的基本国策是借虏平寇,意图通过联合清朝的势力来平定流寇叛乱,镇压农民起义,而隆武朝廷执行“御虏”方针,坚定的抗清。直至永历朝廷军阀割据称雄,最终导致南明的覆灭。南明朝廷在经济上自行铸造货币,沿海地区与东亚、东南亚之间海上贸易密切,与日本几乎没有贸易来往。南明的外交随着战争的局势时有变化,与清廷由开始的联合平定叛乱到持续敌对;与安南、琉球等国最初为宗藩关系,后关系破裂;与此同时,南明在不同阶段与缅甸、日本、意大利、葡萄牙等国也有往来。在军事上,南明设立京营府卫制度、四镇等,不同政权主要的军事力量各有不同。南明时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大思想家和江南抗清文人创作丰富,文学形式多样,宗教上天主教、佛教、道教三教并行,其中天主教发展最快。
李自成带领大顺军攻入北京之后,以崇祯帝朱由检为首的建立在北京的明朝政权宣告覆灭。随后,清朝入关,建立了以北京为首都的清朝政权。当时的明朝陪都南京保留有六部、都察院等跟北京一样的政权机构,并以此建立了新的朝廷,对抗清军的入侵。新的朝廷历时18年,沿用了大明的国号,为与以北京为首都的明朝区分,又称“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