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此词条收录于12/28,仅供参考
二胡,又称为“奚琴”“嵇琴”“胡琴”“南胡”,唐朝时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然后传入中原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各地区均有流行,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二胡整体为木制,主要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千斤、琴码、琴弓等部件构成,琴筒形制多样,张两根弦,音域达三个八度。起先多为民间百姓自娱,后来才逐渐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它音域宽广,音色柔美、圆润、含蓄、浑厚,既能演奏风格细腻深沉、柔美抒情的乐曲,也能够演奏风格欢快活泼的乐曲,有独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演奏技巧丰富,较具感染力,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的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二胡艺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唐朝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一种形似于弦鼗的弓弦乐器,它以刳桐木为主体,琴筒为圆形,有两根琴弦,演奏时用竹子做的琴弓拉奏发出声音,因其流行在奚族中,所以被称为“奚琴”,是二胡的初始形态;宋朝时期,文人雅士们将“奚琴”改名为“嵇(jī)琴”,主要流行于中国中南地区,拥有了较高的演奏水平。据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马尾胡琴,有人把“马尾”作为一种新材料应用在琴弓中,取代了竹片制作的琴弓,至此,胡琴的形制基本定型,为后来二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时,胡琴流行广泛,多应用于宴乐集会中,《元史·礼乐志》中就详细的描述了胡琴的形制;明清时期,胡琴流传区域广泛,随着戏曲和声乐艺术的繁荣,胡琴通常是作为主要伴奏的乐器,它不断发展,演奏技巧也愈来愈丰富。随着地方戏剧唱腔风格的日益丰富,胡琴也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为各种地方乐曲配乐的胡琴,其种类十分丰富,有二胡、中胡、京胡、坠胡、板胡等十几个品种,二胡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