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此词条收录于12/27,仅供参考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中生代最后一个纪,也是显生宙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纪,其时间划分为距今1.45亿~0.66亿年(145.0Ma~66.0Ma),跨度长达7900万年(79Myr)左右。在国际地层分类体系中将白垩纪分为2世(统)12期(阶),应建立12枚“金钉子”,现已建立9枚“金钉子”,顶界马斯特里赫特阶(Maastrichtian)金钉子位于法国西南部朗德省泰西斯莱班(Tercis les Bains)的大卡里采石场剖面,底界贝里阿斯阶(Berriasian)未设立金钉子。在中国地质年代表中,白垩纪地层系统被设立为2世(统)6期(阶)。
白垩纪是地史上最广泛的海进期之一,末期也发生了世界规模的海退。在白垩纪初期,先前的泛大陆(Pangca)分裂成两个超大陆,既南方的冈瓦纳大陆(Gondwana)和北方的劳亚大陆(Laurasia),它们之间被特提斯洋(Tethys Ocean)所隔。到白垩纪中期,随着南美洲与非洲的裂解,南大西洋与不断加宽的北大西洋相连。在印度洋地区,印度与澳大利亚分离,开始了长距离北漂的旅程。从古气候上讲,白垩纪代表了离现在最近的深时温室气候时期,这一时期的古大气具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纬度温差小并且两极大部分时间无冰盖。此时地球气候带由赤道向外扩展,副热带环流圈的下降空气更靠近极地,比现在高15°C;温带气候几乎延伸到极地,至少比现今高20°C。年平均温度比现今高10~15°C,且温度梯度约为现今的一半。
在白垩纪时期,地球生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植物界,被子植物在晚白垩世取代了裸子植物的统治地位。在动物界,原始有胎盘和有袋类哺乳动物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出现;剑龙类、禽龙类等在早白垩世末期灭绝,霸王龙、鸭嘴龙和角龙类大繁盛;鸟类中的反鸟类得到空前发展。伴随环境的变化,也发生了诸如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大洋缺氧等重大事件。
白垩纪英文名为“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一名来自拉丁字“Creta”,即“白垩”的意思。由于这一时期,西欧沉积了一种极细的、富含钙质的白垩层,故就岩性取名。事实上其它国家并不完全如此,如中国白垩纪的地层多为紫红色,有时含白垩,所以叫第三纪和第四纪。主要因为最早由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划分地层时,把古生代叫第一纪,中生代叫第二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后来发现第一纪和第二纪的地层很厚,化石种类很多,因此才把第一纪划分为六个纪,改名为古生代,把第二纪分为三个纪,根据生物的演化叫中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