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此词条收录于12/27,仅供参考
观音岩位于四川省罗江县,原名白石崖,当年亦是这里岩石连绵突出,形成了多处岩窝,再加上树木葱郁,岩上常年都伴有泠泠滴水,以及充足的阳光,冬暖夏凉的气候,更一度成为丐帮分舵。相传明弘治年间,山下有一位叫做吴白崖的书生由于连年考试不中,又不甘心仕途梦碎,终日落寞,于是外出散心便来到了白石崖,顿时被这里的宜人美景所吸引。面对着整座山脉和山下恬然的村落、河流,他恍然发觉此地格外地适合用功苦读,于是就在山脚住下,并开始日日端坐于山中的岩石上发奋读书,最后终于实现了为官的夙愿。
四川德阳市罗江县观音岩石刻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由清 朝乾隆三十二年罗江县令杨周冕倡议修建,李调元曾对其进行修复,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坏,直到1992年当地政府才再次投入新的开发重建工作。峭壁上千手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救七难、观世音普门示现图、弥勒佛等摩崖石刻造像法相慈悲,韦驼雕塑威严,二十四孝、十三忤逆报应浮雕果报怵然。堪称世界之最的百米莲卧观音已初具规模,气势恢宏的观音岩石刻艺术与自然景观和新建的景点相映成辉。石刻区内风光怡人,自然景观赏心悦目。一年三个会期(农历二月、六月、九月)意示着观世音生平中三个功果圆满的成功转折点,形成了观音岩今天的三个盛会,其中又以农历二月最热闹,前往祈福膜拜的香客游人如织。古朴的前后山门,新建成的白衣观音殿、韦驮像和前山门外新建成的清代一条街更为景区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观音岩
关于观音岩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种说法,而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就是来自李调元编著的《重修观音岩大殿》:乾隆辛酉年秋,狂风暴雨、山崩石裂、雷鸣电闪,人们从雷光电闪里看到观音菩萨的身影在这座山头若隐若现,于是大家都坚称是观音菩萨踏着琼浆玉露来到人间。而就在那个月,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乡试考取了第三十六名,附近村民便更加确信冥冥之中神灵在保佑,是观音菩萨下凡显的福瑞,于是就开始用观音来给这座山头命名。从那以后,慕名前来祈福的客人络绎不绝,而有求必应的说法,更使人们坚信有吉祥和富贵之气笼罩在山上。